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伊滨教育:在农村向城市转型中“破茧化蝶”

2014-08-04 14:48 4914

    2014年,伊滨区洛一高正取77人,比去年翻一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级示范性高中正取548人,比去年增长30%;洛阳市第一批次录取过线1161人,第一批次普通高中升学率达56%。伊滨教育破茧化蝶的奥秘在哪里?

  顺势而为:观念一变天地宽

  2009年,伊滨大开发拉开序幕,伊滨区教育中心也随之成立。如何抓住伊滨开发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伊滨教育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型?这成了伊滨区教育中心主任魏明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是社会、家长的殷切期望,一方面是“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私自订购教辅材料”“不准布置过量作业”等规范办学行为条条“红线”的限制。教师靠“烫剩饭”、耗时间来提高质量的“法宝”被挤得几乎无缝可钻,“咋办?”李村镇中心校校长杜金保说,“倒逼我们必须走高效课堂这一条路,不高效都不行!”

  2012—2013年,伊滨区教育中心多次组织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兼职教研员到山西太谷、湖北黄石取经,考察学习“24字教学模式”。回来后结合实际反复研讨、论证,制定“骨干引领、以点带面伊滨区域推进”课改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诸葛一中校长周黎光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须把学生从低效的“填鸭式”“满堂灌”“时间+汗水”“题海战术”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乘势而上:硬件软件一起抓

  2013年,伊滨区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三个增长”:教育支出1.62亿元,比上年增加0.282亿元,增长21.1%;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小学4783.46元,初中7494.5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3.67%。

  教育投入的增长,带来的是伊滨区中小学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234万元的取暖降温工程、投资934万元的班班通工程和投资76万元的空调线路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已开工6个(投资437.3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批17所中小学校200套“班班通”设备、7所学校11个计算机房的安装调试工作;第二批480套“班班通”设备已完成采购安装和设备调试;协调20所中小学校完成了光纤入校工程。

  硬件上去了,软件更要跟上。据伊滨区教育中心副主任赵伟普介绍,在“四统一”即统一教师工资、统一教师调配、统一中小学校长交流任职、统一统筹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公开竞聘机制,促进校长由“办事”向“办学”转变,打破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镇际、校际交流壁垒,初步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以促进全伊滨区教育人力资源的平衡配置。

教育中心还积极组织一些学校与市区学校结对子,市区学校来送课,学校派教师去听课、上课、参与教研和管理;所有学校都建立了集体备课室,校本教研蔚然成风。

  李村二中校长周文安翻着自己厚厚一摞听课记录,说:“平时上完课,处理完手头工作,我基本天天都走进教室,推门听课,就地评课,平均每学期听课节数都在50节左右。”

  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如今,“24字教学模式”已在伊滨区校园生根发芽。教师变满堂灌为不动声色引导、鼓励;学生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索、展示、分享;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变为品德、健康、能力、习惯等多元评价。走进校园,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师教育行为更加灵活、多样;学生更加阳光、自信;课堂更加多姿多彩;教师、学生分享着课改带来的快乐,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硬件软件的提升,带来的是1+1大于2的效果,许多城里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伊滨区读书。李村镇中心校中学业务专干孙利晓说:“都说城里的教育好,但我更了解伊滨教育,也相信伊滨教育,让女儿在家乡伊滨的学校读书,我放心。”

  “向城市教育转型,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魏明奎说:“有了领导及社会各方的支持,我相信伊滨教育肯定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