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映象网·洛阳频道刊登题为《洛阳一村庄3000余村民房子耕地被收生活无着》的报道。现就报道中相关问题予以说明。
一、袁付社区整村搬迁的背景
报道村庄为伊滨区李村镇袁付社区,整村搬迁工作涉及洛阳师范学院二期、新源路、白塔路和10号安置小区等省、市重点项目。其中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项目占地2850亩,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计划在校生规模3.5万人。继2013年洛阳师范学院7个院系1.2万名师生搬迁至新校区之后,今年9月,老校区剩余的1.5万多名师生也将入住新校区,洛阳师范学院将全面完成整体搬迁工作。2016年,洛阳师院将在新校区迎来百年校庆。
为配合洛阳师范学院整体搬迁,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顺利推进,1050户3600多口人的袁付社区需要整村搬迁。
二、搬迁工作的保障措施
因袁付社区整村搬迁涉及人员多、政策性强,伊滨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启动前经过了细致认真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1、征迁群众可享受“双千斤”政策。按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指导思想,伊滨区出台了涵盖征地、拆迁、安置、就业、社保、医保、低保等一些列惠民政策。为保障失地群众“失地不失粮”、长远生计有保障,被征地群众可在收到补偿款后自愿享受“双千斤”政策,每年以货币形式领取“双千斤”收益。2014年,我区“双千斤”收益实发标准为2280元/亩。而去年我区小麦平均亩产734斤,玉米平均亩产706斤,除去播种、收割、浇水、化肥、农药、人工等支出后,所剩寥寥无几。征地前,大多数群众早已不以种粮为主要谋生手段,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务工,更有不少群众将土地廉价或免费交别人耕种。另外,将来安置房建成后,征迁群众还会按人口分配到一定数量的门面房,产权归群众,由村级组织统一经营,也是保障群众长远生计的有效措施。为妥善解决动迁群众生产生活,让群众无后顾之忧,伊滨区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区内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农民就业,力争实现“4050”人员充分就业,目前共为该村就业培训400人,推荐就业岗位227个。生活困难的,还可优先申报低保。
2、多项措施做好征迁群众过渡安置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拆迁安置的形式,除永久性的住房安置外,还可以采取临时安置、发放过渡费等形式。为此,伊滨区制定了包括发放过渡费、入住临时安置房和直接入住安置小区三种安置形式,袁付社区整村搬迁因为是涉及省市重点项目的先期拆迁,安置小区正在建设,因此采取了发放过渡费、入住临时安置房和帮群众租房的办法,这是完成符合国家政策的。按照过渡安置政策,安置过渡费为每人每月150元、交通补助费每人每月100元,对因先期拆迁临时安置过渡的群众,按200元每人的标准发放两次搬家费。同时,区、镇、村还采取建造临时过渡房、帮助租房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保障每一个动迁群众有房住、有事做。况且,为解决安置小区进度跟不上的问题,已从进度较快的2号小区调配了108套安置房,进行永久性安置。为保障临时安置消防安全,区镇已购买放置200个灭火器,同时安排社区干部加强临时安置房的物业管理。关于安置房建设进度慢的问题,因该安置小区建设以来,受代建单位更换影响,一定程度上耽误了进度,但不存在小区“拆了重建”的情况。实际上,群众描述的“拆了重建”,指的是建设单位的临时建筑。
3、严格工作程序,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整村搬迁过程中,伊滨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依法、文明、和谐”的原则,认真落实拆迁安置政策,力争让每一个动迁群众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受益者。区、镇、村三级联合成立了疑难问题办理组、政策宣传解释组、困难群众服务组和未搬迁群众生活保障组四个工作组,安排社保、低保、医保、就业等涉及惠民政策落实的相关部门入村现场办公,随时解决群众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今年4月初整村搬迁工作启动至5月31日,2个月内1050处农宅有957处签订了交房协议,并主动拆房搬迁,交房率达到91%,充分说明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6月12日,《洛阳日报》以“伊滨区:全力以赴服务洛阳师院整体搬迁”为题,已对该村搬迁工作及成效进行过全面的报道。
三、积极配合记者采访
6月3日,映象网记者马晓飞到伊滨区采访,我区高度重视,给予了积极配合。一是在采访前与记者进行了详细沟通,针对记者关心的问题,安排各相关单位认真准备,提供真实资料。二是为方便记者采访到位、准确掌握情况,伊滨区宣传部门专门协调征迁、安置、社保、就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和镇村负责人等十余人参与,统一接受采访,认真解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关文件证明。三是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拿出了工作措施,并向记者进行了说明。
下一步,伊滨区将以媒体监督为动力,进一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认真抓好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做到底,确保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确保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伊滨区管委会办公室
201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