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温和而坚定”的伊滨教育发展之路

2015-10-19 09:06 9102

五年付出,五年提升

     前段时间,按照洛阳市伊滨区管委会工作安排要求,伊滨区教育中心主任魏明奎将伊滨区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上报。

  至今年国庆节,魏明奎刚好到伊滨区教育中心工作满五年。这次上报工作,也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对五年来的工作做了一次总结。

  其中,有这样的一组对比数据,让他觉得很是欣慰:2011年,伊滨区全区2164名学生参加中考考试,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312人,上线率仅为14.6%,洛一高上线38人,上线率仅为1.7%;今年,伊滨区全区2314名学生中招考试,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659人,上线率达28.8%,洛一高上线131人,上线率达5.7%。

 

  从这样一组数据中,不难看出近几年伊滨教育品质的提升,也让魏明奎对伊滨区教育的“十年从乡村教育到城市教育跨域”的发展目标,满怀信心,更让伊滨区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伊滨区教育发展的希望。

  这组数据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内容支撑却一点也不简单,它包含了从2010年成立以来,伊滨区教育中心通过从改善学校基础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创新教学制度等多方面,为实现伊滨区教育实现“十年从乡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的跨越”目标,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最初,伊滨区教育底子薄,是硬件、软件全方位的薄弱,全区中小学普遍规模偏小,校舍陈旧,现代教学设备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就连老师、家长都对教育失去了信心,现在可大不一样了……”

  回想起五年前伊滨区教育的状况,魏明奎感慨颇多,同时,初到这里他下乡调研时看到的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的那一幕幕,开始再次闯进他的脑海。

改变从破败不堪的校园开始

  时间倒回到五年前,2010年国庆节后,魏明奎正式来到伊滨区教育中心任职,来之前,他对伊滨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已有了解,“典型的乡村教育”,是他经过实地查看后,给伊滨区教育当时的状况做的一个概括,事实也确实如此。

 

  为掌握伊滨区教育发展第一手资料,尽快理出工作思路,到任后魏明奎曾多次到各个乡镇农村中小学实地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流,了解学校发展的困难。寇店镇实验小学是他去的第一所学校。

  “学生教室、老师寝室都是以前那种窑洞式的土楼,桌椅板凳旧得不行,教室有的窗户没玻璃,还是用的塑料布,屋顶因为漏雨,还铺着厚厚的草席当做防水……”

  对于寇店镇实验小学当时的状况,魏明奎至今能描述出很多细节,正是这些让他受到很大触动。接下来他又到诸葛一中、寇店一中等多所学校走访,情况基本上大同小异,几乎每到一所学校,学校破败简陋的状况,都曾让他无法平静。

  一段时间的实地走访后,魏明奎意识到“这种状况一定得变变”,因为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随后,伊滨区教育中心开始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各校实地查看,并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上报自身提升所需资金和项目支持,于是,从那年开始,伊滨区教育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校长们口中“不敢想”的校园变化

  转眼五年过去了,如今,伊滨区内的学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0月9日下午,走进寇店镇实验小学,记者看到学校东侧的一栋综合教学楼已经完成施工,校长李利平介绍,下个月这栋投资一百多万元的综合教学楼将交付使用,一层是宽敞的餐厅,二楼则是教室以及教师宿舍。1997年,李利平毕业后就来到了寇店镇实验小学教学,对于学校的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她最有发言权。

  “那些年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们冬天在窗户没玻璃的教室里上课,基本上没有啥教学设备,老师讲课全靠课本,教师都住在破旧的土楼里,晚上经常被老鼠吓得不敢睡觉。”李利平说,如今学校各个教室实现班班通,多媒体代替了过去的粉笔和黑板;过去坑坑洼洼的校园路面,现在是平整的水泥地;学校电脑教室等多功能室配置齐备……

  李利平直接用“不敢想”来概括学校这些年的变化。

  同样用“不敢想”这三个字来形容自己学校变化的还有诸葛一中的校长周黎光。当天上午,谈起诸葛一中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周黎光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去参观学校刚刚改造完成的餐厅、学生宿舍以及配备有空调的教室、宿舍。

  据了解,为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让辖区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2011年至2014年,伊滨区投资4530.31万元,先后完成全区中小学校的267 个校安工程及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同时,投资3099.63万元,积极推进教育提升改造等各类工程,使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山西太古学来24字课改“秘籍”

  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后,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了伊滨区教育提升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次,魏明奎用的方法是“向外取经”,让教师们走出校门去学习外地的先进课改模式,然后进行内化和提升。

  2012年,伊滨区教育中心组织70名一线教师,由魏明奎亲自带队前往山西省太谷县进行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其间通过听课评课、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24字课改教学模式。

  这也成为伊滨区教育对外“取经”求发展的一个开始。接下里,伊滨区教育中心又多次安排校长、教师前往山西省太古县学习经验,回来后琢磨实施。

  10月10日,在伊滨区诸葛镇福民巷小学,五年级四班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上课后,老师刘婷婷并没有马上开讲,而是先让学生依照导学案分组讨论自学,然后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不能吃透的难点进行讲授点拨。 这就是伊滨区中小学正在摸索实施的24字课改教学模式。

  福民巷小学校长董朋高介绍,这种教学模式以学为主,注重4人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材中70%的内容,20%通过小组讨论掌握,10%由教师讲授获得,“也就是通过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这一点,诸葛一中的校长周黎光感受颇深,因为自从开始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后,诸葛一中近两年的中招成绩显著提升,今年该校有120人被省级示范高中录取,比2013年增加了70余人。

  为了助力新型课改教学模式的实施,2013年初,伊滨区教育中心以中小学校“班班通”工程建设为契机,组织全区500余名教师参加“班班通”设备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据统计,近三年来,伊滨区教育中心陆续投入约430万元进行教师培训,参与教师万余人次。

创造公平环境,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无论是学校教学硬件的提升,还是先进课改教学模式的引入,都是学校发展的一些外在因素,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只有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效果才会明显。这一点,曾经当过多年校长的魏明奎非常清楚。

  为鼓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安心执教,2012年以来,伊滨区又加大投入,每年增加财政支出约2000万元,为全区教师每月人均增加工资800元,并创新落实山区教师补贴,每个山区教师每个月可以领到320元的补贴,深山区学校及山区薄弱教学点教师每个月的补贴则为420元。

 

  除了为教师争取经济补助,伊滨区教育中心还注重营造公平公开的工作氛围,以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众所周知,教师职称评审关系到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如果将这一点做到公平公正,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魏明奎介绍,伊滨区教育中心为了给教师们创作公平的环境,将职称名额全部分到各乡镇和学校,彻底堵死跑要名额的现象,然后通过吃透省级职评文件,结合伊滨实际拿出评选方案,然后将所有参评人员的积分、名次在网上公布,接受监督,并结合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进行修改,最后推出了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

  从2012年起,伊滨区教育中心还推出校长竞聘制度,实行全员教师参与竞聘校长岗位,通过笔试、面试、演讲等方式,选出成绩优异者,然后由教育中心任命到各个学校任职。

  2013年,马红娟就是通过竞聘的方式,得到了寇店一中校长的职位,她坦言,作为一名女教师,在多数竞争中不占优势,正是校长竞聘这种公平的方式,让她通过向评委展现自己的成熟办学思路,从而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她认为校长竞聘制度非常公平。

学校明显提升“外流”学生逐渐“回流”

 

  此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起,伊滨区教育中心组织全区中小学持续开展了 “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和“阳光体育”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家长学校等各类亲子活动,并在全区中小学开展花样跳绳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各学校跳绳代表队自组建以来成绩斐然,多次获得省、市冠军。

  学校师资条件的改善,以及教学水平的逐年提高,带来的是学校口碑的逐渐提高,当那些将孩子送到外面上学的家长,面对高额的借读费和家门口学校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时,大多数选择把孩子接回家门口上学。

  福民巷小学五年级四班学生晓丽(化名)就是这样的情况,在到现在的学校之前,她在洛阳市老城区的一所小学就读,后来,由于老家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今年暑假过后,她的父母把她接到了这里上学。

  这种学生回流的现象,在伊滨区的诸葛一中、寇店一中、寇店镇实验小学等学校普遍存在,据统计,今年伊滨区学生回流人数达数百人。

  总结了五年来伊滨区教育在各个方面得到的提升,相比刚到伊滨区教育中心任职时,魏明奎的心中稍稍感到轻松,同时现在的这些成绩,也让他认定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

  “做教育是个慢活儿,不能急功近利,可能在别人看来,伊滨区教育用十年实现乡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的跨越,稍微慢了点,但这是各种现实决定的,一定要对孩子们负责。”魏明奎说,他相信,抱着这样“温和而坚定”的心态走下去,伊滨区教育一定能实现“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的转变。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