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寇店镇干村:惠民实事拉近干群关系

2015-10-23 15:57 6437

日前,寇店镇干村4 组的郭秉义很顺利地把玉米收到了家。“以前路窄不好走,手扶车和三轮车经常翻车,俺们不得不绕远收庄稼。”郭秉义说,“ 如今再不用担心这问题了,新修的路走着方便,收庄稼也方便!”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确保群众出行顺畅

据了解,郭秉义所说的路是一米多宽的羊肠小道,既是群众的出行路,又是生产路,每年收庄稼前,都要先出人出力进行平整。“一旦遇上下雨天,路冲的不能走,之前所搭的功夫全白费。”提起这些年的窘境,干村党支部书记郭振满很无奈。千难万难,也要把路修通。今年9 月,经过多方协调以及积极向上级发改、公路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这条路终于在9 月9 日开工了。

由于道路建设资金还有缺口,他们坚持能省一分算一

分,自己能干的自己干:用水、用电从村干部家里免费拉;

石子、水泥不够从郭振满做水泥经销商的老表李宏涛那里

赊;看护工地、养护道路,村干部们亲自上阵……为这条

路,干村村“三委”可没少下功夫。

除了这条生产路,干村今年修的路可真不少:4 月份

通过生产组捐助、群众自愿集资和在外经商的村民捐款

等方式筹措资金10 万元,5 月份硬化了一条400 米长、6

米宽的出村路;6 月份又修了郭家岭的320 米出村路和

150 米简易路;8 月底着手修西干村到绿景路的400 米道

路……

“秋收后,计划修府李路到村部的路,日程排得紧着

呢。”郭振满说。

打井架管解决群众用水难题

干村共分东干村、西干村、郭家岭3 个自然村,7 个村民组,2000 口人,土地流转后,原有的机井布局被全部打乱,有机井的土地被流转了,剩下的地没有机井。3 组村民刘金宝对此很有怨言:“想浇地要高价用花木商的机井浇,1 个小时30 元,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老百姓的苦恼让干村村干部们着了急,3 月底协调资金重新打了一眼机井,解决了3 组130 亩土地的灌溉问题,10 月将打另一眼机井。

除了浇地问题,干村群众的吃水问题也是老大难。从

上世纪90 年代开始,7 个村民组7 眼水井、7 个水塔,各自为战,每组有专人负责放水、修井等具体事务。由于放水不及时,村民家里的太阳能都成了摆设。因为水管老化漏水

现象严重,需要经常把道路“开膛破肚”找漏水的地方,整

条路弄得跟补膏药似的。

干村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饮水工程,把该村饮用

水管网并入镇集中供水厂,水厂到干村的2000 多米主管网

材料及铺设费用由上级负担。既保证了群众家里24 小时有水,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难问题。一年下来,为每组至少节省开支数千元。

除了修路、打井,干村村委班子除草、清运垃圾、平整

土地、洒扫整理、轧平场地、铺设群墙……把一个废弃的学

校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其中包括600的篮球场和900

的门球场。

如今,门球场比赛区、限制区、自由区、观看区都有充

足的活动场地,门球场外,标准的篮球场吸引着众多村民

打篮球,村民幸福感逐渐上升。

“如今俺干村的日子美得很!”村民朱爱香说。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