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滨区积极推行村级“文化管家”,依托文化站、文化大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200余场,激活乡村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什么是村级“文化管家”?近日,记者来到诸葛镇诸葛社区进行了采访。
在今年8月举行的2016年洛阳社区春晚节目选拔赛中,该社区的伞舞《美丽之路》等6个节目成功入选。回忆起比赛场景,不少参演群众感叹:“多亏了社区文体管理员,大家才能献上一台高质量的节目,这在以前可不敢想。”
这名文体管理员,就是王晓峰。她上任仅半年,便组织起戏曲大赛、“六一”文艺会演、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自我陈述、现场提问、才艺展示、评委打分……那阵仗,不亚于一场公司面试。”王晓峰回忆,幼师毕业的她之前有9年从教经验,义务教群众跳舞也有7年了,但面试的严格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晓峰上任后,面临的情形并不乐观。诸葛社区文化大院无专人管理,农家书屋借阅不规范,健身器材损坏严重,文艺骨干和文艺团体缺乏……基层文化建设可谓困难重重。
“热心文化事业,有文艺特长,组织能力较强,是做好基层文化管理工作的前提。”王晓峰忘不了当初面试评委的一席话。思索再三,她决定从自己最擅长的舞蹈突破。
社区很多居民喜欢跳广场舞,却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地,为此发生的摩擦可不少。王晓峰和居民商议后,定下了跳广场舞的规矩,使这一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此后,她又带领居民组建合唱队,自编自导了戏曲、相声、快板等节目,把诸葛社区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今年年初,伊滨区在5个乡镇30个试点村(社区),通过公开竞聘,选出了30名文体管理员,旨在破解农村公共文化重建设、轻管理的难题。他们保障农家书屋、资源共享室、文体活动室的免费开放,指导群众正确、文明使用各类文体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发现和挖掘基层文化人才、文艺作品等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文艺爱好者和文艺团队……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管家”。
“自从有了文体管理员,试点村(社区)文化大院每周42小时的免费开放时间得到了保障,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伊滨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郅胜军说,以寇店镇为例,不仅建立了6个试点村的大鼓队、舞蹈队、戏曲团,老年门球赛、篮球赛、象棋赛等也逐步在村民中开展起来。
同时,在管理员的组织下,文体活动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管理员不满足于照搬照抄节目内容,开始自创节目。例如,在“百姓宣讲直通车”活动中,文艺团队创作小品、歌舞、大鼓书等节目30余个,唱身边人、说身边事,非常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