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升斗、风箱、纺车、织布机……走进李村镇南宋沟村的一间普通旧民房,里面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古董”——它们实际上是过去村民们常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但当下已难觅影踪。而这些“老古董”是南宋沟村村民们无偿捐赠的,为的是支持本村宋瑞庆老人建设“农具博物馆”。
谈起初衷,今年75 岁的宋瑞庆老人呵呵一笑:“前段日子,大家都在谈小康社会,啥是小康?现在有些人说日子苦,跟过去比算啥?咱得教育下一代,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基于这样的考虑,宋瑞庆老人开始收集旧农具。村民们听说后,觉得这是好事,纷纷捐出家中的旧农具。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进城了,农民的后代都不会干农活了,变化太快。如果不说,可能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农具的名称和用途。”宋瑞庆老人说,“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农具,在以前可是村民家里的‘宝贝’,一家吃饭、干活全靠它们。”
2015 年11 月底,经过一个月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宋
瑞庆老人已收集到各类农具200 余件,有生产用的犁、耙、牛鞍子等,有生活用的风箱、食盒、升斗等。宋瑞庆老人将它们进一步分类整理,摆放在屋内屋外不同位置,并在每件农具上贴上名字,便于来参观的村民识记。而有些坏掉的农具,闲暇时间,能复原的,他就复原。
“这些天,天天都有村民来送旧农具,等集齐500 件,俺就办个‘农具博物馆’,每天免费给孩子们讲以前村民生产生活的故事。”宋瑞庆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