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当50岁的施巧芳再次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到杨富安和白秀英家探望他们时,白秀英老人一把攥住她的手,哽咽道:“你生意不做了?总是来看我们,你这闺女咋恁好呢!”
施巧芳是伊滨区佃庄镇福鑫超市老板。杨富安和白秀英是老两口,住在伊滨区佃庄镇碑楼村,他们和施巧芳的故事要从2015年2月说起。
有人送吃送喝,杨家来了个“志愿者”
白秀英和杨富安今年都84岁,平时由子女照顾。
2015年2月的一天,这两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院门被人轻轻推开了,一个满脸笑意的女人站在门口,手里拎着蛋糕和牛奶等食品,来人正是施巧芳。“姨,你是不是姓白?我来看看你。”施巧芳对白秀英说。
“你是谁?我不认识你啊!”白秀英有点儿迷糊。
“我是志愿者,我给你和老叔带了点儿吃的。”施巧芳一边说,一边拿着东西进了屋。
“俺俩当时都觉得她是找错门了。”白秀英说,家里突然来了个“志愿者”,她和老伴儿有点儿迷惑不解,没敢动对方带来的东西。当“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她还一再叮嘱:“回去再问问,弄错了赶紧把东西拿走。”“志愿者”却是一个劲儿地笑,没多说话。
半个月后,施巧芳再次拎着食品登门,这一回白秀英相信了,对方要探望的人就是她和老伴儿。
村支书出面,揭开“志愿者”真实身份
慢慢地,白秀英发现这个经常登门的“志愿者”有些特别:自己从来没说过喜欢吃啥、喝啥,可是她送来的食品总是“对胃口”。比如,自己和老伴儿喜欢喝可乐、绿茶,“志愿者”就定期送来几瓶,还交代“老年人不敢喝太多,尝两口就行了”;担心自己和老伴儿消化不好,她送来开胃的山楂片,香甜的蛋糕、桃酥,还有补充营养的奶粉、火腿肠等。
“我说给钱,她不要,又不说自己叫啥,我着急啊!”今年2月底,“志愿者”定期来看望老两口已经一年了,白秀英依然摸不着头绪。无奈之下,她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求助。估摸着又到“志愿者”来探望的时间了,村党支部书记来到杨家等候。
这次,“志愿者”掂着大包小包东西刚一露面,就被村党支部书记认了出来:“这不是佃庄镇福鑫超市老板施巧芳吗?”
恪守承诺,她坚持定期探望老人
18日下午,在白秀英家的院子里,施巧芳向《洛阳晚报》记者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恪守一个承诺——受老两口远在浙江打工的四儿子杨建芳的委托,常来看看两位老人。
施巧芳回忆,2015年2月,她接到一个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恳请她定期为杨富安、白秀英两位老人送点儿东西,替他“尽点儿孝心”。“一开始,出于一些考虑,我并没有答应这件事。”施巧芳说,可是10天里,杨建芳一连打了3个电话,再三求她帮忙,施巧芳被他的孝心感动,最终答应了。
一年多来,杨建芳给施巧芳寄过3次钱,共计1000元。每次去探望老人之前,她都会精心挑选合适的食品,让超市营业员逐个拍照并写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发送给杨建芳。
为啥自称是“志愿者”呢?施巧芳笑着说,杨建芳叮嘱过,老人节省惯了,怕他们知道是儿子花钱买的东西而“拒收”,他才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老板怕老年人一次吃不了那么多,都是算着时间去送东西的,有时候送的东西总价比寄来的钱还多,她也不计较。”超市一名营业员说。
“我们没见过面,可是我相信她!”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远在浙江的杨建芳。“家人已经跟我说了,爹妈身体挺好的,送的东西也都吃了,这样我就放心了。”杨建芳说。
把1000元寄给陌生人,难道不担心对方“拿了钱却不办事”?“不会的,不会的!”杨建芳在电话里连声说,他虽然和施巧芳并不认识,但对她的为人早有耳闻,“从俺村到镇上距离不远,不少人都说这个超市东西好,价格也不高,老板服务周到、有诚信”。
由于工作比较忙,杨建芳一年才回家一次,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和施巧芳见过面。“虽然我们没见过面,可是就凭她办事的认真劲儿,我相信她!等我回家了,我要好好谢谢她!”杨建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