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主平台

风口产业主阵地

城市拓展主空间

刘亚利:课堂里“玩”转时政 用心处“点”亮人生

2025-08-11 10:38 2595

清晨,走进伊滨区诸葛中学教师刘亚利的办公室,她的案头总有点“不一样”。除了摊开的课本,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半月谈》是“常客”,旁边还堆着各种剪报、贴满标签的笔记本,活像个小型“时政资料库”。

“道德法治课,光讲课本可不行,得接天线,更要接地气!”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笑着说。从1999年站上讲台,25年光阴,她把对教育的“乐”和“勤”,都揉进了这三尺讲台,成了学生和家长口中的“宝藏老师”。

1d0ff818c8c5971b3e208df64a8888c.jpg

课堂“活”起来,道理才“进”心窝

刘亚利的道德与法治课上,你很难“打瞌睡”。两会刚结束,“新质生产力”就成了学生们唇枪舌剑的辩论题;枯燥的民法典条文,被改编成同学们自导自演的情景剧——讲台上,扮演“法官”的同学拿着扫帚当法槌,一本正经;讲航天英雄凯旋,她不光讲成就,更带着孩子们琢磨那股子“特别能吃苦”的劲儿咋用到自己学习上;就连家门口修了新路、社区开了农家乐,也能被她巧妙引入课堂,讲透啥是“乡村振兴”。

“刘老师的课像‘旅游’,从学校到社会,从古代到现在,走着走着,就明白了‘家国’是啥感觉。”一个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刘亚利说:“教育不是灌水,是点燃。”她这“点火”的本事,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热气腾腾。

“勤”字打底,把“教”变“不教”

“光‘乐’不够,还得‘勤’。”刘亚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特别推崇魏书生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在课堂上搞起了“六步教学法”。啥意思?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从“听课的”变成“研究问题的”。学《自由与法治》,她不干讲,让同学们分组扮演网民、法官、平台老板,在角色互换里吵吵嚷嚷中,自己琢磨“没规矩不成方圆”的真味。讲《孝亲敬长》,她先让大家聊聊自家的暖心故事,再搬出《论语》里的老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接着亮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常回家看看”条款。古今一对比,孩子们发现,“孝”这老理儿,到今天不仅没过时,国家还给你“撑腰”呢!

这份“勤”,还体现在她的“时政微课”上。每天雷打不动看报、刷新闻,把热点按经济、政治、文化等分门别类,再跟课本知识点“挂钩”。脱贫攻坚、人工智能、低碳生活……这些高大上的词儿,总能被她“拽”到学生身边,让孩子们明白:道德法治课,不是书斋里的死学问,是活生生的生活指南。

用心“润”心田,静待花自开

在刘亚利看来,教书更是育人。她教案本首页上,工整地抄着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的是“润泽”,而不是“修剪”。

班上曾有个男生小张(化名),性格孤僻,总躲着集体活动。刘亚利没急着说教。一次讲《关爱他人》,她特意讲了管鲍之交的故事。课后,她像朋友一样找小张聊天,以“朋友如镜”为题,聊着聊着,小张的心扉慢慢打开了。渐渐地,小张开始参与小组讨论,班级活动也能见到他的身影。毕业时,他在刘亚利的留言册上写道:“谢谢您让我知道,温暖别人,自己心里也亮堂。”  

d66688a92fad585a56fe0c307ef02e8.jpg

这样的故事,在刘亚利25年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她带的学生,有的成了法律工作者,有的在社区服务,更多人在平凡岗位上,记着她教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常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她,讲起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帮邻居调解了小纠纷,或是参与了社区环保宣传,刘亚利总是特别欣慰。“看着他们能学以致用,有担当、有温度,这就是当老师最大的幸福。”

寒来暑往,晨昏交替,从青涩到从容,刘亚利用“乐教”的热情和“勤教”的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她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悄悄滋养着生命的成长;更像一盏灯,为孩子们照亮向上、向善、向真的路。在诸葛中学,提起刘亚利,大家都会由衷地赞一句:“她呀,是真心爱学生,懂教育的好老师!”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