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伊滨区寇店镇寇店社区连片农田,一股浓郁的葱香伴着微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近百亩大葱如绿色浪潮般铺展在田间,翠绿的葱叶向上舒展,叶面上薄薄的蜡质层泛着油亮的光,每一株都透着蓬勃的生机,一派“葱”满希望的丰收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田间地头,工人们正忙着照料这片“绿宝贝”:有的将化肥均匀撒在葱垄间,有的操作着小型培土机,为大葱松土。“种大葱得多次培土,葱白才能长得粗、长得壮。”正在操作机器的李师傅一边忙活一边解释。
这片大葱的种植户郭海是郑州人,十年前他一眼看中寇店镇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交通,便来到这里承包流转土地。起初,他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今年他结合本地土壤特性与市场需求,首次尝试规模化种植大葱,一口气种下了100亩。“选品种的时候下了不少功夫,最终敲定了‘钢葱’。”郭海蹲下身,轻轻拨开一株大葱的叶片介绍,“你看这品种,葱白硬实有光泽,葱叶短还厚实,叶片上的蜡质多,刮风下雨都不容易折,尤其抗病、抗霜能力也强,管理起来省心,还耐运输,特别适合大面积种植。”
为了让大葱长势喜人,郭海团队从一开始就下足了功夫。今年6月栽植葱苗时,他们严格按照科学间距规划,每一株葱苗都“站”得整齐有序。日常管理中,根据土壤墒情和大葱生长需求精准浇水,施肥也遵循“薄肥勤施” 原则,定期补充氮磷钾等养分,悉心呵护每一株大葱的成长。“按照目前的长势,年底收获时,每亩产量估计能有7000到8000斤!”郭海话里满是信心。

“在家门口干活,既能顾家,还能挣钱,比啥都强!”正在田间撒肥的王阿姨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今年58岁的她,是寇店社区居民,以前想打工却因年纪大、离家远犯难。如今,她家的土地流转给了社区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又承包给郭海这样的种植大户,她则被雇来田间劳作,“从栽葱、管理到后续起葱,能在这儿干40来天,每天能挣70块,够平常花销了!”和王阿姨一样,田间不少工人都是本地居民,大家在自家土地上忙碌,用双手挣得家门口的收入。
近年来,伊滨区始终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种植大户调整种植结构,从传统作物种植向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转型,不仅让一片片农田焕发新活力,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的双重收益。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对特色种植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好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让特色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47号